电动汽车(EV)双向供电:实用且创新的电源模块使用机会

众所周知,汽车电气化竞争已经拉开序幕,无论是因为政府法规和奖励措施的刺激,还是受消费者对性能更高、续航更远且功能更多的绿色交通解决方案的需求推动。各大汽车制造商都正积极参与这一竞争。随着通用等汽车品牌公开声明,到2035年,通用生产的所有汽车都将实现零排放,汽车制造商似乎正积极响应汽车的电气化。

双向电源转换为所有电源系统设计师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创新机会。这一概念与围绕电气化的密集研发工作相结合,带来了实用且创新的应用场景。

快速充电基础设施是个问题。最初的电动汽车平台设计采用400V电池,由400V充电基础设施和400V辅助系统提供支持。然而,早在第一批400V电动汽车推出之前,行业就已开始开发800V平台,有效地将整个电动汽车市场分成了两类电压。

业内人士预测,2027年到2030年间推出的大多数电动汽车将采用800V电池架构。然而根据以往的经验,Vicor认为这一过渡将比预期要慢,因此我们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支持400V电池设计。

过去,电源系统设计师采用从左到右,即从电源到负载点的方法来设计供电网络(PDN)。这是设计师遵循了几十年的传统做法。本质上,我们一直是“右撇子”。想象一个我们可以左右开弓的世界将会如何,双手并用,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都可以。

目前,供设计师使用的模块化电源组件有两大关键属性:

•它们是有效且高效的“DC变压器”——也就是说,它们提供固定比率的DC-DC转换比

•它们本身支持双向供电

要发掘双向供电网络的潜力,重要的一点是要探索核心使能技术,了解正弦振幅转换器(SAC)的工作原理。告别从左到右的思维模式,让我们从中间开始;这里有一个变压器和一个串联电容,与变压器的漏电感保持谐振。

一侧有一个开关桥(switching bridge),通常会被视为一个斩波DC母线的直流输入,而另一侧的布局基本相同,可以被称为同步整流器。只要这两条路径与中心“储能器”的谐振波形同步切换,整个器件就是对称的,作用就像DC变压器。

电压根据磁性元件的匝数比升高,而电流降低——反之亦然。

一个端口上的阻抗变化会反映在另一个端口,电流会相应地流动。谐振、零电压和零电流切换确保了低损耗。谐振回路中储存的能量最少,通过转换器产生良好的瞬态响应,而MHz切换使所需的电感和电容又小又轻。

400V和800V电动汽车如何共存?

鉴于400V和800V电动汽车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共存,行业必须有效化解以下挑战:实现两种架构的混合,确保足够的互操作性,同时避免给消费者带来困惑,造成潜在买家排斥电动汽车。

那么,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要确保400V和800V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或者反过来说,要确保800V和400V电池架构之间的互操作性,要求行业支持所有充电接口,以确保驾驶员的汽车能兼容任何充电站。同时,我们需要找到重新利用原有的400V电池的新方法,即使我们提高了400/800V系统的效率,扩展并增强了“车对车”(V2V)和“车对其他”(V2X)的充电能力。这两种电压的混用可能很复杂。将400V的电池连接到800V的充电器时需要升压;将800V的电池连接到400V的辅助系统时需要降压,而不同的V2V和V2X应用可能需要升压和降压转换及稳压的组合。

Vicor认为,这些电源系统需要高压双向电压转换,从400V转换到800V,或从800V转换到400V。电动汽车充电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美国的绝大多数充电基础设施都是400V,这意味着行业需要通过升级或安装800V充电设施来完善充电站——这将需要大量投资。安装一个车载双向转换器,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充电问题。插入充电插头后,系统会自动检测电源需要降压还是升压,以实现无缝充电。

V2X及其它领域的双向供电创新

今天,“车对电网”(V2G)和“车对家”(V2H)等新概念日渐普及。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不同程度的调节,但配电网(PDN)并不是非常复杂。在V2G场景下,双向供电的好处是多方面的。V2G为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弹性铺平了道路。电动汽车可以连接到电网,用作移动储能单元。在能量需求高峰或意外停机期间,这些车辆可以反过来向电网供电,起到缓冲作用,减轻传统电源的压力

这样就可以确保不间断电力供应,减少对辅助电站的需求(这些电站通常在需求高峰时段投入运行),从而大幅节约成本。此外,允许电动汽车车主将多余的电力卖回给电网,催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电动汽车车主可以将储存的能量变现,抵销部分购车用车成本,并推动电动汽车的进一步普及。

再看看V2H应用,双向供电预示着实现家庭能源独立和安全的一种新模式。随着极端天气条件和停电频率的增加,拥有一辆支持V2H功能的电动汽车,可以成为一条生命线。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可以从电动汽车中获取电力供应,确保供暖或制冷等基本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电动汽车就成了一种备用电源,可以减少家庭对中央电网或通常使用化石燃料的独立发电机的依赖。除了紧急情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V2H允许业主在高峰时段从电动汽车电池中取电,然后在低谷时段再为汽车充电,进而优化电力成本,实现成本节约。

另一个用例是“车对负载”(V2L),可以带来更多可能性。V2L进一步展示了双向供电的多用途。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成了一种能够为外部设备、电器或系统供电的便携式电源。这在很难使用传统电源的偏远地区特别有用。想象一下,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搭建一个露营地,并使用电动汽车来为照明和烹饪设备供电,该有多好。商家和活动组织者也可以利用V2L来为他们的设备现场供电,摆脱固定电源的限制,再也不必拖运笨重的发电机。V2L的潜在应用非常广泛:从娱乐到商业无所不包。

双向供电开启了多种可能性。解决400/800V充电难题,是当今的重中之重。但是,其它概念不仅仅代表了技术创新,还是向更加整合、可持续的能源格局迈出的关键一步。通过增强电网的弹性,为电动汽车车主带来经济效益,确保家庭能源安全,以及实现电力供应的便携性,双向供电技术利用电动汽车蕴含的潜力,将它们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

双向供电模块带来新的可能性

双向供电的巨大潜力正在汽车领域得到发掘。两个电源组件系列最有效地利用了双向供电功能。一是Vicor 母线转换器模块,即BCM,在两个电压轨之间提供隔离、固定比例的转换。另一个是非隔离版本,称为NBM,其它方面与BCM类似。后者在双向供电环境中更容易使用,因为它可以使用任一端口的电源“启动”(建立和稳定谐振开关)。如果需要隔离,使用BCM®,但这需要少量额外的电路,以提供从“二次侧”设备电源启动它所需的偏置。

参考文献:

《纽约时报》,2021年10月1日;Frost & Sullivan,2022年11月28日

数字化转型四步走,助力钢铁行业“氢”装上阵

“双碳”目标下,冶金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碳减排压力,业内亟需从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加大清洁低碳能源替代煤炭的应用。其中,尤以钢铁行业为最,为实现近零排放,钢铁企业除了要积极采用低碳零碳燃料方案,还需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能效和运营效率;同时,企业也必须结合利用诸如氢基炼钢、铁矿石电解,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变革性技术,以达到高效脱碳。

氢能作为一种可制备、可运输的清洁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氢(GH2),有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当前,我国正积极探索氢能在冶金、化工等工业

领域替代化石能源的应用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探索氢能冶金示范应用,将作为“十四五”时期氢能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之一。

向绿氢燃料转型,无疑是推动炼钢等“碳减排困难型”行业迈向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当前我国氢能制备的原料以化石燃料为主,绿氢制备面临生产成本高、专用基础设施不全、能量损失较大等难题,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方面仍有一定距离。施耐德电气认为,制氢企业需要全方位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整合能力,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益且更大生产规模的绿氢制备,助力更多高能耗行业企业实施碳减排。在此过程中,绿氢工厂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成为高质量制氢的关键。

数字赋能,高效整合绿氢制备全流程

立足行业真实需求,施耐德电气提供绿氢一体化设计与运营解决方案,以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减少碳足迹、降低总资本和运营支出,并最大化提升绿氢整合效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赋能绿氢工厂“设计工程施工到生产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

1. 集成设计与仿真模拟:绿氢制备是电力密集型的生产流程,其能源系统设计需具备对电力和过程的仿真建模能力。

依托施耐德电气AVEVA Pro/II & Process Simulation工艺模拟仿真软件和AVEVA E3D Design三维设计软件,绿氢工厂可构建以生产过程机理为基础的工艺生产流程数字孪生,对多种设计和场景进行集成建模,包括天气、设备、流程、承购商需求波动和本地基础设施(当前和未来)等变量,通过模拟设备属性和在线工艺行为,对设计、建设到生产的整体设计进行寻优,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其中,基于模拟仿真与工厂3D设计工具集成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有助于:

•实现各环节无缝过渡,缩减工程施工时长;

•减少人为失误,以及因其导致的返工风险;

•集成过程和电力设计,构建一个工程数字孪生底座;

•集成能源管理和过程模拟,实现过程设备端到端的耦合联动及全面分析;

•提升整体性能,并确保过程设备和配电设备之间的设计完整性。

在建造与交付阶段,施耐德电气提供涵盖AVEVA ERM材料和施工管理系统、AVEVA AIM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化交付)和AVEVA OTS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在内的解决方案,帮助绿氢工厂搭建一个三维可视化的数字化工厂,为参与项目的设计院、施工方、设备供货商、客户建立一个跨组织协作、信息共享平台,从而能够在保证施工数据和交付数据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浪费并优化操作工序。

2. 配电优化:目前,成本过高是掣肘高能耗行业向绿色氢能燃料转型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我国绿氢的生产成本介于33.9-42.9元/千克(4.92-6.23美元/千克)之间,若要替代煤制氢,其生产成本需降至6.8-12.1元/千克(0.99-1.76美元/千克)。千兆瓦级的绿氢项目作为高能耗行业实施碳减排的关键支撑,其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供给量,不断提升绿氢应用的市场覆盖率。

借助施耐德电气全新可扩展的模块化配电解决方案,绿氢工厂可有效降低绿氢的制备成本,尽可能缩小与媒制氢的成本差距。这些升级版电力架构采用标准化的紧凑型设备,能够更好地帮助工厂强化自身的可扩展性。而结合配电设计优化工具以及模块化的E-House预制式变电站等,工厂还能平稳过渡到低成本且稳健的配电方案。

此外,基于施耐德电气ETAP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和AVEVA工业软件的组合,工厂可覆盖绿氢耦合化工全流程,对可再生能源产电制氢用氢过程中的供能配电和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波动间歇性、安全连续性、可用性与经济性进行预测模拟,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3. 安全、高效的运营与维护(O&M):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对工厂而言,制氢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绿氢工厂需要将能源和过程管理系统与集成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相结合。而该组合系统,还将高效集成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 Foxboro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SIS)和能源管理系统,配合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可在项目设计阶段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并有助于:

•降低资本支出;

•减少硬件设备需求;

•缩短工程建造及功能测试时长;

•尽可能减少调试需求;

•集成控制平台、预测性仿真和一体化运营、资产绩效管理,以及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等。

针对运营数据的利用,施耐德电气还将为绿氢企业提供AVEVA PI System运营大数据管理平台,对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可视化,促进云边端融合,帮助企业优化决策质量。配合AVEVA Predictive Analytics 预测性维护系统、EcoStruxure PMA预测性维护顾问、APC先进过程控制软件等,可在有效增强设备可靠性和可用性、减少非计划性停车的同时,提高电能利用效率。而通过集成各生产运营子系统数据而打造的AVEVA UOC一体化运营中心,还能助力企业打通信息孤岛,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时间和成本浪费。

4. 咨询先行,优化生产用能:能源成本是工业企业绕不开的“大山”。企业生产用能策略是否稳健、可靠,将影响其长期利润。比如,在钢铁生产中,能源成本占比可达20-40%,而为了降低该成本,部分钢铁生产商正转向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方案;有些则寄希望于签署长期的电力采购协议(PPA),以锁定其在较长时期内固定的能源价格。

对制氢企业而言,借助合理优质的生产用能配置,可有效降低制氢成本,促进绿氢能源的推广。目前,越来越多企业正联合成熟的咨询机构,通过量身定制的能源策略,优化能源资源组合,并利用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来预测生产用能消耗。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 Microgrid Advisor微网能源顾问(EMA)采用基于AI的独有优化控制算法,通过边缘控制与互联互通的设备实现控制指令和数据传输,可满足市电接入、分布式能源(DER)和用能设备的多种调配需求;并根据实时电价、天气数据及用电量,适时调整资源调配,让厂区和园区实现从新能源发电端,到电能储存、负荷用电需求的完美平衡,从而在各个维度为制氢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举生态之力,共促高能耗行业绿色发展

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能耗行业,正致力于通过数字化转型,减少自身碳排放,这与施耐德电气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战略不谋而合。施耐德电气在全球200多家工厂和物流中心均已完成数字化升级和转型,这些减碳成果更是获得了包括企业爵士(Corporate Knights)、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等权威机构在内的高度认可。

施耐德电气依托“AVEVA + ETAP”双擎,在助力绿氢企业实现“高级分析”和“柔性运营”双效的同时,也将为炼钢等高能耗企业提供先进的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咨询,以及软硬件一体化、贯穿能源管理与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其提高工厂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效率,并降低碳排放,推动高能耗行业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立足绿色氢能领域的行业需求,施耐德电气将通过覆盖与整合从新能源发电、绿氢生产车间到市电/绿电/微网链接,以及终端用户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持续为绿氢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赋能,携手客户开辟绿色新路径,一同迈向更加开放、高效与韧性、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未来工业。

调研显示:88%的工业企业面临资源短缺,凸显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最新报告显示,资源短缺将导致成本增加、供应链中断、生产放缓

●尽管标准化方法尚未出台,关键举措采用速度缓慢,但大多数企业支持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加大相关投资

●发展循环经济与能源效率关系密切,而当下能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ABB运动控制事业部新近发布的一份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时不我待》的报告显示,88%的受访中国工业企业受到了资源短缺的影响,促使80%的受访中国工业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

报告称,对于受访中国工业企业而言,当前最短缺的资源是原材料(46%),其次是能源(45%)、劳动力(26%)和金属(24%)。资源短缺导致30%的企业成本增加,20%的企业供应链受损,27%的企业生产力下降。尽管能源日益短缺,但仍有40%的企业表示能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由此表明,整个工业领域都急需提高能源效率,国际能源署(IEA)认为这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

ABB委托Sapio Research于2023年10月开展了此项调研,共收集了来自全球12个国家3304位工业决策者的反馈,其中包括400位中国受访者。这些受访者来自各行各业,覆盖能源、金属、化工、石油和天然气、船舶、矿山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虽然人们对投资循环经济持乐观态度,但调研当中还是发现了一些行动阻碍。比如,大部分受访者还没有就“循环经济”的定义达成一致。此外,只有4%的中国受访企业将循环经济视为全公司的责任,这部分企业在能源消耗、再生材料利用和碳排放等关键循环指标上均有显著提升。

调研还显示,中国受访工业企业在采取重要措施促进循环经济方面还有待提高,包括与废弃物管理公司合作(40%)、采用节能技术(45%),在供应链中推广循环经济原则(36%)。令人鼓舞的是,70%的受访中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可再生材料生产产品。

中国受访工业企业反馈,他们在循环经济上的投资已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包括减少浪费(49%)和提高能效(50%)。尽管部分企业对所需的前期投资表示担忧,但许多企业认为从长远来看,流程效率和成本控制都将得到显著改善。

大多数中国受访企业(90%)认为,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他们支持加强监管并提高报告要求(89%),还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支持,鼓励采取循环经济举措(88%)。

ABB运动控制事业部全球总裁梅塔表示:“向循环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从未如此明确。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正在以不可持续的速度消耗资源,导致排放加剧和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可显著提升企业韧性。”

梅塔还表示:“这项调研强调了采用全面方法、在企业各个层面强化责任感及拥抱新技术和更多合作机会的重要性。尽管挑战仍然存在,但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已获得诸多显著收益,包括生产成本下降,和企业声誉提升等。时不我待,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在全球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阅读英文新闻稿 与 调研报告 全文。

ABB运动控制事业部驱动世界运转,促进节约能源。我们持续创新,不断拓展技术疆界,赋能客户、行业和社会实现低碳未来。通过数字化赋能的变频器、电机和服务,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将获得更优的产品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将领域专长和技术优势融为一体,为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提供可靠的变频器和电机解决方案。通过遍布全球的服务渠道,我们始终为客户带来便捷的服务。基于在电力传动链领域140多年的丰富经验,我们每天都在创新前行

派拓网络:企业数据安全“左移”,防范泄露于未然

数据隐私在数字化时代发挥着不可或缺关键作用,而与此同时,数据安全问题也愈发引起社会关注。对企业而言,数据安全涉及敏感信息保护,包括客户数据、员工记录、知识产权、财务细节和其他专有信息。这就要求企业采用并推广数据保护的最佳做法,例如实施强有力的安全措施,在数据收集和使用实践方面保持透明,以及尊重隐私法规和标准。

企业数据隐私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企业纷纷加速数字化转型,数据隐私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户信任和声誉: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信息隐私和安全,数据隐私优先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客户信任。保护敏感数据的良好声誉能够提高客户忠诚度、品牌美誉度和竞争优势。

风险管理:数据泄露和隐私事件会带来严重的财务和运营后果。企业需要评估并降低与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相关的风险。健全的数据隐私计划是整体风险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知识产权:许多企业依赖知识产权作为市场上的关键差异化因素。数据隐私措施有助于保护专有信息、商业秘密和研发工作不被窃取或未经授权访问,从而确保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避免经济损失:数据泄露和隐私事件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包括法律费用、监管罚款、与调查事件相关的成本以及诉讼中的潜在损害赔偿。对数据隐私措施进行投资有助于避免这些财务隐患。

业务连续性:确保数据隐私对于保持业务连续性至关重要。数据泄露和隐私事件会扰乱运营,破坏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导致停机。积极主动的数据隐私措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恢复能力。

当保护企业专有数据变得愈发重要,传统的数据泄露防护系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具备前瞻性的“左移”防御策略才能满足企业的安全需求。

传统数据泄漏防护缺陷不容忽视

由于法律规定,大多数数据泄露防护系统都是为了保护个人和支付信息等标准数据而设计的。那么包括商业机密和独有流程等在内的企业核心数据又该如何保护?

传统技术严格遵循一套预先制定的规则,因此可能会遗漏企业的独有数据。强大的数据泄漏防护解决方案需要同时提供两种机器学习检测模型,一种“开箱即用”,另一种可供客户训练,以此来实现可靠、精准且高效的数据泄漏防护。

事前预防优于事后弥补

相比数据泄露之后再“亡羊补牢”,提前预防更值得企业采纳。而数据安全“左移”就可以实现这一点。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监控数据的保存位置和使用方式,提前发现风险并在数据泄露之前加以阻止。这种方法不仅能避免损失,还能增强外界对企业资产保护能力的信心。

安全“左移”赋能全面保护

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网络)深知不存在万能的方法,尤其是在保护敏感数据方面。传统的数据泄漏防护系统确实拥有一席之地,但如果要保护使企业业务与众不同的独有信息时,就需要目标明确且先进的功能。

这就是安全“左移”理念的“用武之地”。该方法更加注重在数据生命周期的早期识别和解决安全问题,而不是在泄露发生后才做出反应。派拓网络的企业级数据泄露防护系统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可供客户训练的机器学习检测模型:对企业而言,赋予它们竞争优势的专有保密数据是一笔宝贵且重要的“财富”。派拓网络致力于让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独家知识产权来训练模型,提供技术确保准确识别并采取行动保护敏感数据。通过运用企业的特定数据训练自定义的机器学习模型,派拓网络的解决方案可以精准识别并保护企业独有数据生态系统的每一个角落。

“开箱即用”的机器学习检测模型:派拓网络的方法使用100多个预定义文档类型检测器建立强大的保护基准。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派拓网络的数据泄漏防护分类器在识别和保护关键业务信息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与先进性。

提前发现,尽早保护:除了持续监控数据,派拓网络还会充分了解企业数据中最易受攻击的薄弱环节,并采取先发制人的防御措施。这些措施能够提前发现因配置疏忽或员工失误而面临风险的数据,确保在数据泄露前,引导企业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统一数据风险管理器:统一数据风险管理器是安全“左移”的基础,帮助企业全面了解潜在风险。通过这一功能强大的工具,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具体的数据安全情况,并按位置、用户、应用和其他风险载体进行分类。它还能评估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并让所有这些信息变得触手可及,从而辅助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提前落实数据安全保护。

企业数据隐私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战略需要。它可以保护企业免于承担法律责任,提高企业声誉,增进客户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并有助于在一个日益互联和数据驱动的世界中提高整体业务弹性。派拓网络具有前瞻性的“左移”数据安全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做到敏感数据尽在掌控,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尼得科机床推出新开发的紧凑型&强力万向铣头

用“轻薄短小化”支持宽领域的产品加工 –

◆ 尺寸缩小为以往产品的80%,实现了小型化,且保持了业内高水平的高速加工。

◆ 从铸件的重切削到模具的高精度加工的加工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和省人化。

尼得科集团旗下的尼得科机床株式会社(总裁:二井谷春彦;总部:滋贺县栗东市)开发出了MVR系列五面龙门铣床配件之一的“新型万向铣头(以下简称“UH”)”,在保持了以往产品的高输出功率、高速主轴的同时,将尺寸缩小为以往产品的约80%*1,实现了行业高水平的小型化。

UH的小型化,提高了工具与加工件之间的接近度,在理想的加工条件下实现了加工面的成色和高效加工,充分发挥了“轻薄短小”的特点,为模具等的制造做出了较大贡献。

该UH将在2月2日(周五)举办的公司内部展会“大型设备内部展会(地点:滋贺县栗东市)”上正式开始销售。

此次新开发的UH结构更加紧凑,以增加工具与加工件之间的接近度和可动范围,同时加长了安装工具的倾斜轴的突出部分,提高了与加工件之间的接近度,实现了短小工具的使用。并且,在需要使用长工具的加工过程中,主轴的刚性提高可实现从粗加工到细加工的各种加工操作。此外,旋转直径和干涉范围的改进使UH可接近壁面至220㎜,减少了与工件之间的干涉范围,实现了小型、薄形和深角部的精细加工。

为了提高效率,将主轴转速提高到20~6,000min-1,主轴输出功率提高到15kW/420min-1,主轴最大扭矩提高到341N・m的同时,通过各轴分度时间的高速化来缩短非加工时间,通过提高配件的刚性来缩短加工时间等,旨在提高生产率。此外,该UH还可以在高输出功率时,每度分度一次,从而提高加工的灵活性,并可以处理从铸件的重切削到模具高精度精加工的各种工件。

该UH适用的机型是本公司生产的MVR系列和MVR・Hx系列的五面龙门铣床,对于已经交付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改装的方式进行安装。

尼得科机床株式会社将继续提供包括机床设备、配件及外围设备在内的各类产品及整套解决方案,以助力解决制造现场在自动化和省人化等方面存在的课题。

泰科电子:持续创新新能源产品 探索屋顶光伏发电可行性

刚刚过去的2023年,连接与传感领域的全球企业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 ,以下简称TE)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在自身运营上积极推进应用清洁能源,以及在可再生能源业务上持续深耕。

“TE在中国各地的工厂积极探索使用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可行性。截止至2023年底,TE已在青岛、上海、昆山三家制造基地成功推行了屋顶太阳能光伏项目。此外,TE位于厦门、潍坊的制造基地太阳能光伏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1月18日, TE中国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负责人于少杰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另据TE工业事业部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销售总监宋湘辉透露,2024年TE还将持续创新产品矩阵,推出ERNI Voltron 1000V,MicroBridge 1.27mm 小型化板载信号连接器等新产品,进一步深化在储能领域的市场布局。

风光项目加速落地

伴随2023年11月TE上海南区制造基地屋顶太阳能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发电,TE中国屋顶太阳能光伏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4兆瓦,屋顶光伏板加装面积合计超过两万平方米。

“在运营场所直接使用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代表着我们朝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于少杰说。

据悉,TE家用电器事业部青岛制造基地在2022年10月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屋顶光伏项目,不仅成为TE中国率先启动屋顶太阳能光伏项目的制造基地,同时也是TE中国目前为止装机容量最大的基地。首年实际碳排放量减少远超1000吨。

“我们很荣幸能成为TE在中国第一家安装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基地,能为后续的项目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TE家用电器事业部青岛工厂制造基地太阳能光伏项目负责人刘哲孟表示,“2023年,无论是从企业电费成本管理,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项目的各项指标都表明其运行良好。”

中国工业报记者获悉,TE工业事业部厦门制造基地的项目目前已进入安装流程,将不日完工;TE工业与商业运输事业部潍坊制造基地的屋顶太阳能光伏项目也已完成合同签订,正在有序推进中。

除了在自身运营上积极推进应用清洁能源,TE也在可再生能源业务上持续深耕。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拥有40多年应用经验的TE SOLERLOK系列光伏连接器,因其快速安装与可靠质量, 广受市场认可。而最新推出的SOLARLOK 2.0系列产品,更是其中的明星产品。

据悉,SOLERLOK 2.0系列是TE针对提升光伏发电部署与维护设备效率挑战,量身定制的直流快速连接器,用于连接光伏电缆到光伏组件。该产品最快可在30秒左右完成一个插接对的安装,相比市面上带有多个元件和压接端子的标准光伏连接器,TE SOLAERLOK 2.0的安装速度可提高约80%。产品自推出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光伏电厂,特别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

光伏之外,风电也是TE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布局的重点业务之一。据悉,TE能源事业部依托可靠的连接技术,可助力包括光伏发电和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提供从咨询设计、产品技术,到安装运维的全周期支持。

TE拥有广泛的产品组合以适配中国陆上风电项目。例如TE的SIMEL品牌机械接管BSMB、瑞侃 (Raychem)品牌热缩中间接头APKJ,它们应用于风机塔筒内低压电缆连接部位,可实现铜铝电缆过渡和电气绝缘性能。该系列产品从进入陆上风电市场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到国内外各大知名风机厂商的电缆连接上。尤其是SIMEL系列的机械接管,以其卓越的铜铝过渡的特性,很好地解决了陆上风电常常会出现的铝电缆接管发热问题,颇受市场认可。

海上风电则对电力连接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据悉,TE为海上风电量身定制了66千伏的高压连接产品-瑞侃RSTF F型套管可分离连接器系列。其结构紧凑,具有极高的绝缘性,非常适配海上风机的环境;而安装方式兼容性高的特点大大减轻了海上装机的复杂性。相较于普通产品需要三到四名安装人员,该系列产品的设计可以做到最少只需一名人员即可完成安装。

“瑞侃RSTF F型套管可分离连接器系列产品从2018年随着全球第一批66千伏海上风电项目应用至今,已有超过一万套的实际运行实践,产品遍布全球各大知名风电场,凭借极高的可靠性在客户端树立了良好的使用口碑,为全球66千伏海上风电系统的成熟应用及推广提供了强力支撑。”TE能源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陆霞表示。

储能产品持续创新

从可再生能源发电到储能行业全场景应用,TE不断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随着产业不断向高效、智能、绿色低碳全面转型发展,储能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在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储能市场也从单一的发电端扩展到输配电以及用户储,因此需要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助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宋湘辉表示。

记者获悉,TE工业事业部长期专注于储能产业的技术升级,拥有全面丰富的产品组合,可以提供包括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全覆盖的一站式行业解决方案。

在电池管理连接解决方案上,锂电池常用于商用充电桩、家用储能系统中。TE的电池管理连接解决方案适用于用电侧中的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可满足不同工作电压下的电能输出与回收,能够助力设备高效工业,并延长电池寿命。

在储能变流器连接方案上,面对储能系统中电网侧和用电侧的电压电流频繁切换,以及并网、微网、离网运行等工作环境,TE储能变流器连接解决方案能够保持储能变流器高效工作,根据设备当前运行模式适配不同的工作环境,保护各模块和电池组地安全。

抢食户用储能市场“蛋糕”,TE工业事业部于2023年6月推出了一款动力与信号混合的连接器——BPSC Hybrid盲插连接器。该产品可广泛使用在70A、140A的户用储能平台,巧妙的结构设计为堆叠盲插运用带来了更好的导向和容差能力。

“目前,BPSC Hybrid盲插连接器已成功应用于头部家庭储能客户的全球新平台产品中。TE提供可定制化,本地化的产品服务,助力行业打造安全可靠的户用储能系统设备,获得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宋湘辉坦言。

据悉,TE储能场景布局全面,拥有全面丰富的产品组合,涵盖包括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全覆盖的一站式行业解决方案。2024年TE将持续创新产品矩阵,推出ERNI Voltron 1000V,MicroBridge 1.27mm 小型化板载信号连接器等新产品。

“中国是TE的重要战略市场之一,也是TE可再生能源全球业务版图中的关键一环。作为全球连接和传感领域的领先企业,TE将重点集中于深耕本土需求与应用场景、创新产品,并连动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 宋湘辉说。

在全球拥有逾80年历史的TE,总部位于瑞士。1988年,TE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目前,TE在中国拥有10多家先进制造基地。2023年财年年报中披露,TE在华净销售额约占TE全球业绩的16%,公司在电动交通、可再生能源应用领域等展现出持续增长势头,这些成绩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密切相关。

转自:中国工业新闻网

以技术创新和场景融合“双轮驱动”,共塑未来工业新生态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施耐德电气通过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自2020年启动以来,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已连续举办四季,吸引了超650家专注高新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借由加速营与成长营的双营机制,更是帮助近50家企业输出了覆盖25个工业场景的联合创新方案。这些方案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与施耐德电气联合主办的第四季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结营仪式在上海举行。经过8个多月的技术研发、场景探访与联合开发,加速营企业扎根真实场景,成长营企业持续迭代创新,施耐德电气与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表示:“在诸多不确定中,创新驱动和生态共赢成为工业发展最确定的事。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以独树一帜的‘前沿探索’和‘真实场景’成为业内开放式创新的标杆。施耐德电气将依托这一平台,联合产、学、研、用,构建创新生态圈,持续推动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在结营仪式现场,绿色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创新专家委员会还重磅发布了技术融合创新的最新成果——《2024未来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中前瞻性地提出:以IT、OT、CT、DT、ET(5T)技术深度融合,驱动未来工业新发展,构建未来工业新范式。报告同时聚焦石油化工、食品饮料、有色行业、动力电池、氢能储能、集成电路六个垂直领域,围绕产品生命周期、生产全过程、供应链管理三大维度对企业转型现状进行深入评估,最终锚定了27个技术融合创新场景并展开分析,为企业数字化和低碳双转型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数字技术融合创新,AI应用加速落地

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为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在施耐德电气第四季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的结营仪式上,gongkong®注意到多个联创方案中应用了AI、数据分析等技术。

在加速营展示环节,6家入营企业分别带来在AI、数字孪生、网络安全等技术领域的全新探索,为工业零信任、水处理、垃圾焚烧、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五大场景提供了创新性的联合解决方案。经过激烈的角逐,维美德(中国)有限公司凭借“垃圾焚烧电厂燃烧参数优化”联创方案脱颖而出,荣获“第四季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加速营金奖”。这一方案展示了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优化垃圾焚烧过程,提高能源效率和环保性能。同时,施耐德电气与入围的6家企业签署了联创方案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数字孪生软件在物流项目中的应用、垃圾焚烧电厂燃烧参数优化、基于关键装置/设备的微隔离防护、基于多因素认证的增强身份治理、基于AIGC的供应链知识专家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优质联创方案的规模化复制,为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更多动力。

成长营展示环节中,施耐德电气携手4家成长营企业,基于场景需求与深度实践,围绕行车调度及库管专家、污水处理优化控制、工业变频设备MR检修协助系统等场景持续迭代优化联创方案,并发布3大行业套件,推进优质联创方案从1到小规模的复制。这些方案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数字化走深向实,为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中,上海境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工业变频设备MR检修协助系统”联创方案,荣获了“第四季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成长营金奖”。这一方案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为工业变频设备的检修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铁三角”模式,驱动场景规模化落地

技术融合与创新固然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这一点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业领域尤为显著。但工业场景复杂多变,只关注单一技术,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场景中的具体需求。施耐德电气工业创新生态中国区负责人蔡婷婷表示:“越来越多工业场景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比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的视觉控制技术,就涉及了AI算法、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的融合。”

施耐德电气在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时,注重从场景需求出发,而非单一技术角度。蔡婷婷强调,施耐德电气在选择创新场景方面,始终坚持三大原则:首先,必须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和痛点,确保解决方案能够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其次,注重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例如AI、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最后,需要有强大的内部团队支撑,确保联合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

工业领域,最终用户往往面临着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痛点。“施耐德电气并非简单地拿着研究成果就进行推广。而是由最终用户先提出自身痛点,围绕其具体需求,施耐德电气再进一步缩小范围,明确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古月表示,“唯有对痛点精确定位,才能确保我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因为在工业场景中,即使是再微小的痛点,也可能关联着复杂的情况。而这些场景往往具有特殊性,单一、通用的产品方案难以满足其实际生产需求。”

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的“铁三角”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在此模式中,施耐德电气作为底座,提供通用产品、软件及套件,并联合合作伙伴从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二次开发和组合;同时,配合最终用户不断试用、实践与磨合,根据其反馈和评估,推动解决方案的持续迭代及优化。古月进一步表示,联创方案“从1到N”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精细打磨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在深入聚焦到某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时,方案的迭代次数和深度也会相应增加。而每一次迭代还会伴随一定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施耐德电气与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的紧密配合显得尤为关键。

多维赋能,共创共赢绿色制造未来

创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动着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但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诸多难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人力和资金等方面面临较大的挑战。借由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施耐德电气紧密联合产、学、研、用各方,为产业上下游伙伴构建了一个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创新平台。依托该平台,各方参与企业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通过形成技术创新与落地的强大合力,有效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并拓宽行业发展空间,为更多企业带来创新资源与合作机会。

“施耐德电气不仅有技术优势,还有人员和区域覆盖优势。通过将这些优势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施耐德电气能够将这些企业以及‘铁三角’的创新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为更多面临共同痛点、难题的企业提供有益借鉴。”古月说道。施耐德电气主要从广度、深度、速度、产品和规划五大维度帮助中小企业扩展和成长。

第一是广度,施耐德电气能够看到、触达中小企业很难触达的地域及行业,在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创新突破的同时,拓宽其市场广度。

第二是深度,施耐德电气在中压、低压以及工业自动化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实践经验,依托自身在北京的软件研发中心,以及在上海、西安、深圳的硬件研发中心,能够进一步赋能中小企业。

第三是速度,即快速敏捷的支持。施耐德电气正以做软件的方法论研发硬件及软硬结合产品,通过小分队的形式快速进行课题攻坚,旨在以敏捷创新和快速迭代,去影响并帮助中小型企业提升速度。

第四是产品。很多初创企业拥有优秀的理念和方法论,对最终用户也有较强的认知,但缺乏成熟的、经过几十年验证的产品。施耐德电气历史悠久,拥有完备且经过验证的软硬件产品方案,可有效助力中小企业打造合适的解决方案。

最后一点是规划。企业的转型与发展,都需要规划先行。施耐德电气能够将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论进行总结并传授,为大中小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更好地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施耐德电气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携手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通过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技术融合创新方案,实现了更多行业场景和区域覆盖,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和持续创新的平台,也为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联合创新、技术融合和场景应用,施耐德电气正引领着工业领域向着更加开放、高效与韧性、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未来迈进。

2024 年,企业应如何顺应工厂智能化发展趋势?

IT-OT 融合赋能工业4.0

数字技术融入实体产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根据《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成,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随着科技的发展,元宇宙的应用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来建设智能工厂和工业 4.0 计划,并且已成熟应用于仓库的视觉拣选中。

IT对于企业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未来将会拉开更大的差距,同时也将改善企业的业务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客户的体验感。IT 和 OT 系统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和生产率,不仅能够远程连接设备、机器,还能采集和分析运营数据,完成自动化控制,并利用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技术来提高可用性和协作性。

IT-OT 融合系统为企业售后服务支持以及培训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能够大大降低处理时间并扩大售后范围,还能更快获得所需的正确信息。据专家预计,数字孪生和增强现实(AR)的使用案例与IT同步使用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应用率,特别是在复杂工业设备(如仓库、物流和航空航天环境)的应用领域,潜力无可估量。

超越 ChatGPT,拥抱自动化、边缘分析和以人为本的未来

人工智能(AI)已广为人知,但无论是机器学习形式,还是以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形式, ChatGPT将人工智能又推向了另一座高峰,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简化流程和减少人为错误。大数据时代需要快速大量地处理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处理对计算机处理能力要求很高,会消耗大量的存储空间,虽然目前主要是通过云计算来实现。2024年,TeamViewer将进一步增加对边缘计算的投资,在人工智能(AI)分析方面,边缘计算也将突破哑巴数据收集器的概念。

尽管人们对网络安全和监管方面的顾虑仍然存在,对数据流和数据分析的了解也有些欠缺,但这并不会影响企业前进的脚步,因为收益是远远大于风险的。并且企业不能因为人们对网络安全存在怀疑就不对数据进行利用,相反,应采取更加负责任的态度。

人工智能(AI)的应用能够帮助员工提高生产力、效率和准确性,并帮助各行各业克服日益严重的技能短缺问题。因此,人工智能的应用刻不容缓,鼓励员工学习新技能,承担更多价值驱动型任务十分重要。

从传统到科技,工厂智能化该如何走

智能工厂拥有巨大潜力,并能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不仅仅是对于新建设的工厂, 就现有工厂的智能化更新而言也十分重要,近期在新加坡现代汽车创新中心的成功设立就是智能工厂的典范。

随着工厂智能化不断加深,Mei 预测2024 年智能工厂的数量将显著增长:“工厂运营者需要与时俱进,学会应用智能技术手段对车间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

工厂车间内准确掌握运营数据是开发垂直化解决方案和提高效率的关键步骤,这一切都取决于数据和分析结果。随着智能工厂的技术更加成熟,可以与现有的运营系统集成,这就意味着不需要新建工厂,使用原有的厂房即可完成智能化升级。

此外,增强现实(AR)技术也将更多地应用于工厂车间。无论是对员工的培训还是机器售后维修,通过佩戴智能眼镜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直接将指令投射到工人的视野中,现场工人可以在任何地方由专家远程指导操作流程,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工厂的运行时间,还能优化流程。

展望2024 年,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智能工厂领域,利用IT-OT 融合系统完成工厂的智能化更新,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指日可待。

燃擎之旅:西门子助力流程行业可持续发展加速

近日,2024年西门子流程工业“燃擎之旅”·北京站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数字化和低碳化“双轮驱动”为主线,针对化工、制药、水处理、新能源、新材料等流程行业,全面展示了西门子智能制造领域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念、创新技术、先进实践、全新模式及开放生态。

大会期间,西门子股份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过程自动化首席执行官Axel Lorenz、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过程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刘力康接受了gongkong等媒体采访。

在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激烈的竞争时,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生产力和发展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新质生产力是指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催生出新的创新技术和方法,进而推动工业领域的变革和发展。以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xel Lorenz向我们分享了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并重点介绍了西门子在数字孪生、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方面的应用。

基于数字孪生的技术,西门子推出了PlantSight和gPROMS,为工厂设计和工程阶段提供了强大的设计工具。此外,西门子还将仿真技术进一步整合到Simatic PCS7和PCS neo控制系统中,使得用户在全生命周期内都能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并从中受益。

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工厂提供了资产层面的预测性维护及工艺过程优化的可能性。西门子提供的边缘计算能力,使其与生产过程实现直接联系,在现场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西门子能够提供智能传感器和智能仪表等产品,用户可以在现有工厂中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此外,西门子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平台SiePA(Siemens Predictive Analytics),集成了工业人工智能与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将预测功能从 “预测性维护”扩展到 “预测性优化”,并内置众多行业知识与经验。SiePA可以与DCS系统(如Simatic PCS7 / PCS neo)相结合,实现“AI+DCS” 加强控制,助力企业在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

当今时代,传统行业和快速增长型行业都在寻求转型升级,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提高既有投资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等。尤其是以化工、制药以及水务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西门子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行业经验,致力于为这些领域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以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石化行业,西门子帮助青岛炼化完成了整个DCS平台SIMATIC PCS7系统的稳定更新,实现了全厂软件平台统一。西门子使用COMOS,SiePA等软件平台,实现了转动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故障管理、KPI分析、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易损件寿命的自动计算等。在制药行业,西门子与北京民海生物在产线数字化建设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为其提供了工业网络及安全、BMS-EMS、SCADA、MES的完整的落地解决方案及工程实施服务,助力民海实现生产过程全流程数字化追溯体系。

依托前瞻视角和深入了解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西门子还积极布局氢能、电池及半导体等上升性行业,不断丰富产品组合,并针对这些行业设置了专业的行业专家,为客户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以助力客户顺利实现转型。“西门子观察到氢能在工业领域越来越重要。氢能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Axel Lorenz进一步讲道。

作为氢能行业的先行者,西门子为客户提供数字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在电解水制氢设备方面,西门子的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设备的能效优化和设计优化。此外,西门子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帮助用户从工程设计阶段进行仿真应用。目前,由西门子参与的内蒙古我国首座氢能的绿氨零碳项目,目前中试已经基本调试完毕。该项目中,西门子提供了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支持,确保生产效率最大化,保证制氢、制氨的稳定性。

无论是传统的高耗能行业还是新兴的新能源等领域,企业的低碳之路任重而道远。西门子始终关注行业动态和客户需求通过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访谈中,刘力康进一步总结了西门子过程自动化事业部的三大优势是如何赋能产业升级:

一是“软硬结合”,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结合,充分发挥西门子底层自动化优势,提供全套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和数字化软件支持,挖掘、释放生产数据背后蕴藏的价值,将数据转变为影响和优化生产的有价值信息。

二是IT与OT的融合,西门子通过PROFINET技术以及5G技术,将IT与OT在通信层面上的数据链打通,消除信息孤岛。借助于边缘计算,进一步解决IT与OT融合的问题。

第三点,通过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帮助客户加快创新,增强可持续性,推动整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西门子Xcelerator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能够提供轻量级服务和产品,助力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落地与实践。

深耕中国市场,夯实本土研发、生产

当前,中国市场正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而西门子全面的自动化、数字化、低碳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与中国市场的需求十分吻合。采访中,刘力康表示西门子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为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贴近客户需求,西门子不断加大在华投入。对于接下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划,刘力康向媒体透露,西门子计划在其位于大连高新区的西门子工厂内新建一条用于生产过程仪表压力变送器核心元件的生产线。预计将于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产品交付周期将缩短80%以上,进一步强化西门子本土生产和供应能力。

此外,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本土用户市场的需求,西门子还设立了战略产品管理部,将总部的产品管理职能转移到中国。目前,西门子已组建近30人的团队,针对不同的产品领域,如电源交换机、DCS产品、医疗类产品以及软件类产品,设置专门的产品经理,以加速本土化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流程行业的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西门子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流程工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技术,致力于与用户及合作伙伴保持紧密联系,以提供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国内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大关,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加速

汽车行业,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领域,正在经历一个标志性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以显著的里程碑和技术进步为特征。2023年成为这一行业的分水岭,特别是在中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量超过了3000万辆的大关。仔细分析这一增长及其背后的趋势,可以看出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加速全球化

中国的汽车行业在近些年展现出了显著的韧性和活力,在中汽协近日发布的2023年汽车产销数据中,可以看到2023年全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量分别达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1.6%和12%。这一增长不仅局限于传统车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增长尤为显著。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我们认为,这种快速增长反映了全球向可持续和环保交通解决方案的转变,而这一转变驱动力主要归结于环境关切和支持性政府政策。

不仅如此,国内汽车工业的全球足迹显著扩大,总车辆出口量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出现了暴增,同比增长77.6%,凸显了全球对更清洁、更可持续车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正处于量变引发质变的阶段。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国内外企业合作和国内企业大举出海的动作。例如,今年CES展会上,NVIDIA与包括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在内的领先汽车公司为其NVIDIA DRIVE Thor和DRIVE Orin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这预示着未来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将成为汽车设计和功能的一个整体部分。

另外,比亚迪近日也宣布收购巴西锂矿开发商Sigma,该公司市值约29亿美元(约合208亿元人民币)。同时,比亚迪正在当地积极寻找锂资产,并计划建设一家集电动客车、卡车底盘和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该项目总投资额为30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45亿)。

所以现阶段下,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加速海外扩张。也有分析机构预计到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增长27%,达到1750万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预计将占据市场份额的78%左右。同时在2024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有望达到47.1%。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场”

虽说,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发展仍然值得关注。从分析机构Canalys预测数据来看,2023年全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增幅29%,达到1370万辆,渗透率达17%,其中欧洲和北美的销量分别达320万辆和180万辆,与中国共同成为2023年全球前三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北美即将超越欧洲,提供更低的电动汽车价格。英国也在投资策略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汽车制造商更多地关注竞争力强的电池电动汽车。

而且,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锂离子(Li-ion)技术,这为电池提供了更高的能量存储、更轻的重量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新的发展如固态电池,预计将进一步革新这一领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能力。如Schaeffler Americas正在开发的固态电池旨在增强电池寿命、减小体积,并降低成本,同时实现快速充电。同时,美企量子景观(QuantumScape)公司表示,其固态电池也通过了德国大众公司的50万公里耐久性测试。

并且,从国内海关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全球都在十分注重以ESG为代表的绿色环保理念。2023年“新三样”出口同比增三成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77万亿元,同比增长0.6%。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了29.9%,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电动汽车和光伏的市场对于减少排放至关重要,也是符合全球规定的目标和里程碑。然而,电动汽车行业在确保盈利的同时,面临着满足环境目标的挑战。工控网认为,尽管近些年消费端对电动汽车的情绪有所放缓,但市场整体增长并未减弱,理解消费端的偏好,特别是关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成本等因素,对于全球市场的持续扩张至关重要。

而且,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加速竞争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转向内部开发关键电气化推进组件,例如集成电驱动轴。这一趋势不仅激化了技术竞争,还推动了对永磁体(PM)依赖的减少,这一措施主要是国外考虑到中国在这些资源的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随着产量的增加,行业内部的合作、联盟和合资企业日益增多,这既带来了技术挑战,也对供应链造成了潜在的限制。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进步和竞争加剧。

总结来说,汽车行业向电动出行的转型涉及复杂的技术创新、市场动态、环境考虑、经济因素、消费者行为和全球供应链挑战的互动。特别是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的重大进步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新能源汽车必须在继续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电动汽车的广泛采用的同时,导航各种挑战,包括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经济不确定性、供应链复杂性和法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