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帮助面板厂节省80%的人力,数之联ADC还有什么“绝招”

某T社为FPD领域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器及相关材料、设备、产品的设计、制造与销售,提供全方位的客制化显示解决方案和快速服务支持。

对于电子产品,尤其是显示面板生产制程长、站点多,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种类多达上百种。在进行下一步工序前必须对产品进行缺陷检测,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淘汰,对可修复缺陷进行修复。若产品缺陷问题没有被检出,流入下一个环节,会造成批量报废,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

数之联自动缺陷检测与分类系统(ADC),用AI替代人工自动识别产品缺陷、完成缺陷分类,帮助某T社替代了80%的人力,提升了检测效率。

项目痛点:检测效率低、传统人工目检局限大

面板的多层膜结构和制程的复杂造成待检基板纹理复杂,存在大量近透明、低对比度微小缺陷,给缺陷检测带来极大困难和挑战。

客户虽已部署传统AOI、点灯机等检测设备,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传统AOI、点灯机等检测机台只能进行二分类,不能进行精准多分类。

第二,传统AOI、点灯机拍出的缺陷还需要依靠大量人工目检。人眼易疲劳、主观性高、效率低、误检、漏检率高等问题无法避免。同时,人工目检响应速度滞后,异常无法及时反馈,可修复产品无法及时得到修复,会导致产品良率损失及维修机台产能损失,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益。

解决方案:ADC是实现降本增效的利器

为了实现更好成本与质量管控,该企业引入了数之联自动缺陷检测与分类系统(ADC),这是一款AI加持的质检解决方案,通过数之联自研AI分析引擎突破了传统图像处理技术的瓶颈,能替代人力快速完成缺陷的检测识别与分类,提供高精准的缺陷分类结果。

ADC系统全链路打通数据采集、标注、训练和部署环境,以虚拟站点或离线作业方式在AOI站点后上线,工厂能够快速启动和运行该解决方案。同时,ADC自动从MES、TMS、DFS等系统中获取需要判图的信息,进行系统自动判图。

项目成果:检测准确率高达98%,检测效率提升至少5倍

“在数之联的帮助下,我们通过应用自动缺陷检测与分类系统(ADC),实现了产品缺陷的智能检测,质检效率提升5倍,准确率提升9%、人力成本节约达80%。”——面板领域某企业生产线负责人

在该项目中,客户复杂的Array/OLED工艺带来种类繁多的缺陷,每天仅由AOI拍照生成的图片都在50万左右,大概50多个工人参与判图,每个人每天要检测超过1万张图片,整个个判片过程耗人工、耗时长,检测成本极高。

上线ADC后,大部分判图作业由ADC完成,人力节省高达80%。判图工作由原来每秒约判2张提效到每秒判10张以上,检测效率提升至少5倍,高精度的检测准确率高达98%。

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带来更显著的竞争优势。客户在数之联ADC的帮助下,有效降低了因误检、漏检导致的问题发生,保证了缺陷检测的高效稳定,每年可节省上百万的人力成本,缓解工厂运营压力,切实实现“降本、增效、提质”。

值得一提的是,ADC系统提供的缺陷数据还可以结合数之联的智能品质分析平台YMES,整合人、机、料、法、环、测、时等七大维度数据,通过AI算法快速准确地进行缺陷根因定位,给出改善建议,助力客户快速实现良率提升。

目前,数之联ADC已在面板行业广泛落地应用,市场占有率超过80%。每年判图量超过10亿张,为客户带来至少2亿元的收益。此外,数之联ADC质检也可应用于PCB、封测、新能源等更多制造行业,助力提升智能生产水平。

奋楫笃行,美的工业技术以持续创新打造高端制造“新内核”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伴随着用户消费需求变化以及家电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对家电上游的核心零部件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一直以来,用户对家电整机更为熟悉,但是对组成其“芯脏”的核心零部件及相关企业则知之甚少。作为家电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其实更能体现我国家电制造的发展进程。美的工业技术作为家电核心零部件行业的领军者,多年来持续以创新驱动,不仅掌握、突破了多项家电行业核心技术,同时外延不断扩大,由家电领域延伸到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等更多领域,并与中国制造的发展、转型与升级同频共振。

内核一:以上游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助推家电产业升级

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2021年家电行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在原材料涨价、疫情反复等一系列外部不利因素下仍然表现出强韧发展特性的家电行业,与行业坚持创新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有着莫大关系。

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与全面引领,家电行业加速朝绿色转型,市场上节能、高效、绿色的产品占比迅速提升。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线下变频产品零售额份额中,空调、洗衣机的占比分别达到98%、90%;线下一级能效/水效产品零售额份额中,燃气灶、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末端净水的占比分别达到81%、79%、55%、39%、23%。

绿色消费趋势逐渐崛起,今年一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引导消费者更换或新购绿色节能家电、环保家具等家居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节能家电、智能家电下乡行动。

作为家电制造中的关键环节,家电上游产业链的创新与用户需求、行业高质量发展及“双碳”目标达成息息相关。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器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美的集团副总裁兼美的工业技术总裁伏拥军表示,“美的工业技术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亿美元,其中基础研究超过20%,建立了“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三代研发机制,以此保障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对环境更加友好,为国家‘双碳’战略落地作贡献,也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使用体验。”

在消费电器核心零部件制造上,美的工业技术一直在引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从1992年广东威灵成立,开始生产空调电机;1995年成立美芝,主营家用空调压缩机;到2018年成立威灵汽车部件公司以及2022年收购天腾动力进一步扩大智慧交通产业版图。如今,美的工业技术以消费电器核心零部件为轴,描绘出在智慧交通、工业自动化、绿色能源、消费电器四大战略领域的广阔蓝图。2021年12月,“美的机电”正式更名为“美的工业技术”,发布“科技驱动万物”的全新愿景,并确立了5年内冲刺千亿年营收的目标。迈入2.0阶段的美的工业技术继续延续着其在家电核心零部件的科技领先力,以核心零部件的持续创新带动家电行业的升级发展。

内核二:凭借家电核心零部件的基础性创新打造“高端”实力

目前,在家电核心零部件领域,美的工业技术已涵盖包括空调、洗衣机、冰箱、3C产品等多个消费电器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其中美芝体系目前拥有 1.1 亿台空调压缩机和 4800 万台冰箱压缩机产能。威灵的业务从早期的空调电机拓展到洗衣机电机,当前已覆盖多数消费电器所用到的微特电机以及部分泵件,2021年威灵电机销售2.35亿台,电机产能达到3.05亿台。

美的集团于2018年宣布进军芯片领域,旗下美仁半导体产品包括MCU、功率芯片、电源芯片和 IOT 芯片,美垦半导体则主要经营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美的已于 2019 年实现家电 IPM 模块的自主可控,MCU芯片于2021年实现量产,年产量达到1000万颗。在全球“缺芯潮”的当下,美的不仅实现家电产品芯片的自给自足,更通过自主创新杀入高端制造领域,突破国产芯片的技术短板。

此外,美的集团于2016年收购东芝家电80.1%股权,原东芝家电3C产品部件业务转至美的旗下,主要产品包括消费电子散热风扇,应用领域包括 PC、手机、投影仪、冰箱等。

2021年美的工业技术营收同比大幅增长,其中空调压缩机产品同比增长22%,电机产品同比增长29%,涡旋压缩机产品同比增长22%。稳占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空调电机、洗衣机电机等细分市场的第一梯队,美的工业技术在消费电器核心零部件业务方面,已成为业内的领跑者。

这一切,与美的工业技术多年来坚持以立足于消费者需求变化、紧跟行业前沿技术有关,美的集团工业技术事业群副总裁兼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成茂介绍,“随着终端消费者对家电等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核心部件在功能上、大小上越来越功能强悍、结构紧凑等。要达成这些效果,要求我们既要在原有部件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与改进,又要在性能、结构上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为保障创新,美的工业技术要求研发端在创新方法、创新流程和创新工具上加速提升。”

例如围绕用户对家电更节能、低碳等需求,美的工业技术全面铺就高效节能的技术路线、打造绿色智慧产线、布局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压缩机用低噪声无重稀土永磁电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高容积率冰箱用轻型静音高效压缩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家电用高过载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及“可变电容驱动的高效小型化家电用记忆电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四个项目近日获得国际领先技术认定,业内专家表示这四个项目为促进家电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威灵“高效、节能、一体化家用电器电机研发”、“变频电机轴承电服饰关键技术研究”等技术通过核心技术与基础创新,成功打破以往海外企业垄断并布局大量专利的壁垒,而这些只是美的工业技术近些年在技术创新层面一次又一次突破的缩影。

近日,在第九届广东专利奖认定中,美的工业技术摘取 “一金二银”,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荣获2021年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一项项的荣誉和肯定展示了美的工业技术全力支持研发原创性技术,通过形成高质量专利来构建技术壁垒和创新护城河。

内核三:坚持长期战略、推动中国家电迈入高质量发展

美的工业技术并未停下脚步,以“科技驱动万物”为愿景,在家电核心零部件领域持续探索,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长期战略及绿色发展的效果正在显现。如为应对臭氧层破坏,减缓全球变暖,空调制冷剂替代是一个全行业性的长期挑战。积极推行R290制冷剂替代工作,既是履行《基加利修正案》管控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来保持行业创新活力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对此,美的工业技术早已进行相关技术、产品布局,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美芝压缩机噪音振动测试室场景

在近期举办的房间空调器行业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工作进展媒体通报会上,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特聘专家、中山大学副教授李廷勋博士介绍了美的空调在R290空调器研发及市场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李廷勋提到,早在2009年,美的空调就启动了R290空调器研发工作,并成为行业内首批具有R290空调器产品研发设计和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截止2021年底,美的空调累计生产销售R290分体式空调器超过20万台,其R290空调器已进入欧盟等海外市场。目前,美的还是全球唯一拥有欧盟蓝天使认证的空调企业。

坚持长期发展,在“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背景下,美的工业技术聚焦大工业领域,从家电领域不断向多应用多产品领域拓展,目前已覆盖消费电器、智慧交通、工业自动化和绿色能源领域,初步形成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从底层部件、组件到系统级方案提供、产业生态构建,全方位助力夯实中国工业基础。同时,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包括美的工业技术在内的ToB业务将为美的贡献新的增长曲线,成为美的集团发展的第二引擎。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零部件创新能力也直接关系到产业体系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正如伏拥军所言,“凭借消费电器核心零部件、工业自动化、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等高端制造能力,美的工业技术将赋能细分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加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量。”

美的工业技术事业群作为美的集团五大业务板块之一,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聚合智慧交通、工业自动化、绿色能源和消费电器四大领域的核心科技力量,拥有GMCC美芝、Welling威灵、Hiconics合康、Sunye日业、Servotronix高创、Dorna东菱、MR美仁、美垦、Toshiba东芝、Motinova等多个品牌。为全球泛工业客户提供绿色、高效、智慧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为数十亿终端用户创造美好生活。

目前,美的工业技术已在中国、奥地利、印度、日本等地建成27个研发试验中心,累计授权专利5500多件。年投入研发资金11亿,持续加大对核心、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产品覆盖压缩机、电机、芯片、减速机、电子膨胀阀、汽车部件、变频器、伺服系统和散热部件等高精密核心部件产品。

以科技驱动万物为愿景,美的工业技术将以技术创新的力量支撑全球工业的发展。

智能化小型化趋势下,电子产品该如何做好热管理?

热管理是设计电子产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小型化、智能化的精密电子产品热管理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5G、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新兴应用的单个产品中,复杂、高功率电子元件数量大幅增加,随着部件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了更多热量,需要更为高效的散热设计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电子产品内部空间缩小,PCB板愈加紧凑,热量的流动途径难以凭借经验评估,传统散热方案如应用散热片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品需求。

众所周知,热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电子元器件在适宜的温度内保持最佳性能,防止电子元器件热失效,不合理的散热设计将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害,进而影响电子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特别是在复杂精密的电子产品设计中,产品的散热设计更为复杂。

若能在研发初期精准识别散热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便能大幅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和可靠性,降低硬创企业研发成本。

散热仿真分析软件便可以模拟研发阶段散热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目前,电子行业使用率最高的散热仿真分析软件是FloTHERM,其可以在产品设计之初解决精密电子的高热流密度难题,为用户提供从元器件级、PCB板和模块级、系统整机级到环境级的热分析。

具体而言,FloTHERM软件创新性地采用了散热障碍和散热捷径分析技术。工程师不需要将原来的样品分割来看里面的热特性,只需创建电子设备模型并进行分析,就可明确IC、PCB或者整个系统的热流阻碍在哪,以及出现热流故障的原因。

但由于中小硬创企业缺乏专业的散热设计人才,而昂贵的散热仿真分析软件也让其研发经费捉襟见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成本在产品散热设计环节,使得产品研发周期拉长。

为满足众多中小硬创企业的散热设计需求,做好产品热管理,世强硬创开放实验室斥百万巨资引进正版散热仿真分析软件——FloTHERM,面向所有企业开放散热方案设计服务,帮助硬创企业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规划热管理问题,提供前期热仿真模拟、中期样品测试等服务,为企业缩短开发周期,更快的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

与此同时,世强硬创的资深热管理FAE团队,可以帮助硬创企业进行散热设计方案优化,并给BGA、CPU、LED、IGBT、功放模块、动力电池、电机等热源件提供风冷及液冷热管理系统方案,为硬创企业的产品研发、热管理材料选型替换等提供全程技术支持,节约其人力及物力成本。

目前,世强硬创平台电子材料领域授权代理原厂超过40家,包括Parker Chomerics、Rogers、Aavid、Laird等,品类已全面覆盖导热材料、热界面材料、散热器、风扇、热管、VC均温板、半导体制冷器TEC等,实现快速选型和产品供应。

专注工艺机理,有望造就工业互联网“隐形冠军”

工业互联网爆发前夜,潜心于机理模型的玩家如何开拓出2000亿蓝海市场?

在不少人眼里,工业是个“苦差事”。与之相比,互联网企业看起来“靓丽而光鲜”,借助平台的力量实现硬件、软件的分离和解耦,催生出许多新型商业模式,铸就了一批快速崛起的独角兽。同样的辉煌能否也在工业领域复现?这正是吸引老牌工业巨头、ICT巨头、互联网巨头以及初创企业等各大势力入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引力”所在。

一般而言,平台的形成需要经历从项目到工具到产品最后到平台的演进和跨越,其核心要义在于提炼“共性”。然而,工业领域“隔行如隔山”,场景繁杂、条件多变,很难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领域内有工匠,但难成平台。

寻找“共性”,也是目前所有致力于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努力的方向。

而对新锐初创企业蕴硕物联而言,这种“共性”的落点就在工艺智能。无论是制造轮船还是制造高铁,它们焊接过程所用的材料和焊接工艺几乎没有差别,蕴硕物联核心关注的是那条 “焊缝”。

“焊缝”和行业无关,只与材料和焊接工艺有关,只要把几种行业典型材料研究透彻,形成相应的工业机理模型,就可以在多个行业“复用”——这正是蕴硕物联做平台的“底气所在”。而且,这不是通用的“大平台”,而是能和通用平台相互成就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近日,智次方·物联网智库和蕴硕物联CEO崔斌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深入了解了这种独到的工业互联网APP策略。据崔斌介绍,蕴硕物联从2019年入场智慧工艺时就坚持以材料特性为核心构建数据,经过多年的市场验证已经沉淀了一套特殊的产品体系。如今,蕴硕物联将发布焊接工艺低代码可视化分析平台,拉动行业上下游共同切换视角,构建生态型工业互联网应用。

机理先行,开拓蓝海市场

工业机理模型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构成要素,其汇集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理、定理、定律等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业生产经验,形成机理并最终构建而来。它对工业经验知识进行提炼和封装,也是行业知识经验沉淀的结晶。机理模型是肉眼可做X光的医师,可以将对应的生产环节的正在发生的动作和原因完整呈现。

工信部于2021年印发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出,要提升平台技术供给质量,推动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业知识的软件化、模型化,加快工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建设等。这直接推动实验室和工厂之间的理论和实践双向投射,换言之这是“公式”和“经验公式”得以融合和验证的机会。这也是崔斌在2019年蕴硕物联创立之初就领悟到的行业趋势。

经历两化融合、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之后,彼时的国家重大专项“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智能云平台”让崔斌开始思考“机器人+AI”在工业领域带来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应用在工业制造环节无疑会通过丰富的传感器采集到更多数控信号,对于以事后检验为主的制造业,或许是改变其本质的途径。

以刻画完整的机器人行为画像为目的,崔斌找到了“机器人+AI”与工艺结合的入口——材料的成型机理。材料拥有特定的变形特性,而其最终形成质量又与过程控制逻辑和加工原理息息相关。如果将材料变形原理和影响因素锁定,由此采集特定的产线加工过程关键数据,则可将事后检验的步骤变为实时判断,这对视成本和时间为生命线的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场变革。

蕴硕物联研究的第一个机理模型——气保焊成形机理模型就是从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到产线的成果,结合现场调试对焊接角度、焊丝直径、焊嘴高度、焊接电流、弧长、导电嘴与母材间距等多个焊接影响因素形成“立体经验公式”后,便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实时带入模型中加以验证,完成实时焊接质量判断。

不低于1000Hz的高频传感器和机理模型共同将产线的黑箱环节变为透明可视,实时判断对于根因关系定位大有裨益。通常事后判断需要等待焊接材料冷却成型后才可用红外线探伤或水浸方式查找漏点,在离散制造场景中,往往意味着此时成品已经离开产线3天以上,低效不仅体现在时间层面,更重要的是焊接问题无法追根溯源。在批量连续制造场景下,产线内的错误环节往往会相互影响、逐步放大,实时判断可以及时调整错误根源,避免一错一批的材料浪费。

机理模型具备的可解释性正是低样本的工业制造领域所渴望的,这也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AI模型所不具备的最显著优势。目前,蕴硕物联在焊接和喷涂等方面已构建多种机理模型并落地应用,包括气保焊碳钢AI模型、电阻点焊碳钢AI模型、电阻点焊碳钢质量判定模型、TIG焊铝合金AI模型、激光复合焊机理模型以及搅拌摩擦焊(FSW)等,在船舶、轨道交通、汽车等多个领域得到价值验证,客户包括中国船柴、中国中车等。按照既有客户的前期应用实际效果,在对蕴硕物联的模型投入使用后,客户的焊缝质量终检合格率已由90%提升至99%。

聚焦材料机理切入市场,让蕴硕物联开拓出了一片前无古人的蓝海市场,蕴硕物联给出了年均2000亿的市场空间。

低代码促使平台回归工业本质

机理模型对于工程而言是相对完美的解答,但是在赋予具体场景的过程中必须经历适配过程,这是比较痛苦的过程。

蕴硕物联的第一个模型经历了两年多的调试,为了排除影响结果判断的干扰项,需要对不同的生产线细致入微的考察并验证,如果说九成时间用来铸造机理模型的“镰刀”,那么“磨刀”的适配过程就要占据一成精力,最终才能在生产线“切瓜砍菜”。

可以看出来,机理模型是为行业提供通用型解决方案的技术抓手,一旦形成复用性极高。但模型来之不易,前期实验室研究耗时耗力,对高质量数据同样有硬性需求,而材料种类多如繁星,加工手段同理,且机理模型落地最后一公里的调试也是唯有人力可攻坚的苦差事。单个团队所能做到的终究是冰山一角。

工业互联网自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流动和交互的基因,这点在蕴硕物联为上述难题寻找的新型可视化工具中得以体会:以焊接工艺低代码可视化分析平台联动行业专家在全产业散点落地,这也是蕴硕物联在SaaS服务的一大重要进展,也很可能是行业的一大历史性进步。

焊接工艺低代码可视化分析助手操作界面

焊接工艺低代码可视化分析平台首先以数字孪生的方式将焊接过程中溶滴的形状、周期等数据以电信号形式传输到系统端,最终以图形化、曲线化的表达方式呈现。目前包括:溶滴过渡周期分析模块、概率密度分析模块、时频分析模块和U-I相位图分析模块等模块,并有推出更多可视化工具的计划,为工艺专家的判断和研究过程提供更直观的依据,并可依据这项工具调整工艺参数,定制自身质量标准。具体而言:

溶滴过渡周期分析模块:基于参数曲线所反应的短路和燃弧特征,判断能量波动、溶滴一致性,进而判断是否出现颈缩或不连续等质量缺陷,是否存在断弧异常。

概率密度分析模块:通过驼峰数量、样貌和溶滴短路过渡形式判断电弧稳定性。

时频域分析模块:通过电弧参数曲线分布样貌、溶滴过渡快慢、整体变化趋势以及细节判断是否有气孔或颈缩风险。

U-I相位图分析模块:通过U-I相位图轨迹围成四边形情况分析焊缝质量及过程稳定性。

从产品抽象到工具层,将“交钥匙”的交付过程变为联合实现技术落地,让客户端从事工艺研发的人员在过程中更具自主性,这也加速了产业一线企业的研发效率。目前,蕴硕物联已和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领军企业达成创新共识,将会以此探索新材料的焊接模型。

焊接工艺低代码可视化分析助手操作界面

综上,蕴硕物联推出低代码平台是水到渠成之举。综合工业互联网联盟、德国工程师协会、《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7)》、Guth等对工业互联网结构的研究,SaaS层为用户提供App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根据特定场景提供个性化方案。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层也即PaaS层包含三大模块,其中工业数据建模和分析模块主要解决企业海量数据的建模和应用,一方面将行业知识、生产工艺、技术原理、经验等数据进行数字化建模,形成工业机理,另一方面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数字化建模,实现大量数据分析建模。而PaaS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工业生产过程的可视化描述,辅助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分析等判断,是工业数据价值高低的核心体现。

虽然目前是焊接方向的SaaS服务,但从工业互联网应用的角度来看,蕴硕物联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已经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项目制的陈疾,在产品构成阶段对客户让渡一部分权利后,提供的产品却向平台性质迈进了。这也是以机理模型切入的公司在产品思路的开放上更前瞻的体现。

设备商与集成商背后的隐形冠军

回到“数据+模型=服务”的公式,工业领域的模型可分为两种,我们上文重点介绍了以蕴硕物联为代表的机理模型的形成过程和行业价值,另一个模型是数据模型,它由机器深度学习海量数据,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模型。数据模型同样可以达到提升良品率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从工业整体发展而言,两者适用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场景,但均有重要价值。

前不久,我国市场监管总局等16部门发布关于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到加强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升级等方面标准研制。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正面对融通标准化问题,应用层、数据层和资源层都缺乏标准支撑。同时,基于行业知识沉淀的新型工业软件供给不足,打通新领域和新行业的周期较长,形成可复制的应用则周期更为漫长。

机理模型需要的是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聪明的筛选数据,这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材料。但对于行业标准的形成来说,这项数据采集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与现有的各类厂商直接对接数据。这也是目前工业互联网领域缺位的重要一环,构建工业互联网统一信息平台、工业大数据服务等。

从蕴硕物联的低代码平台服务思路可以看出,它的路径与数据模型的形成相向而行,诞生于实验室的模型将在各家企业自发性的进行二次适配,也可能是更多次的适应性进化,这也是行业专家将自身实践经验融入模型的重要依托。

蕴硕物联构建从单机智能、边缘计算到AI能力云化的开放之路

此外,蕴硕物联的低代码平台部署在云端,方便企业部署和使用,相关协议完善之后,蕴硕物联可以将数据作为新模型研究的养料,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数据服务,对客户进行诊断、指引等综合性行业指导,这将是形成行业水平考察的重要参考数据;当使用企业量级提升到一个层级后,这些图形化、可视化的图表将会成为行业标准的新型表达方式,对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更新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正是蕴硕物联向标准产品进发的终极目的——以被集成的开放状态,做设备商和集成商背后的隐形冠军。